夏季水情对垂钓的影响

夏天,湖库水情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直接影响着鱼的生活规律,亦影响着垂钓者对夏钓的认识,既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夏季最易垂钓,另一种说法是,夏季难钓鱼,虽偶有大鱼咬钩,但总体上比春秋两季难钓......两种说法各有道理。四季的气候特点个不相同,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谈谈夏季水情对垂钓的影响。

夏季水情对垂钓的影响
夏季水情对垂钓的影响


1:夏季水情对垂钓的两大不利因素

水质影响鱼类活动

水库水源主要来自三方面;一个是库区上游河溪流入的水;二是库区内天然地下出水洞(水量的大小亦与季节有关,雨季量大,反之则小);三是来自雨水。一般来讲,绝大多说中小型水库均属第二 三种情况,静水状态最为突出。

一年中,雨季,正常年景一般在6~8月,水库蓄水主要在这个时期。除此之外,更多的时期都处于相对旱季,因而对库内水质的保障是十分薄弱的。静水因缺乏流动性,并且随着旱季的延长,水质越受影响。最近看到一份资料,说国内第二大深水湖(云南的抚仙湖)全部交换一次水体需约60年的时间,这不紧提示人类,不要轻易破坏水环境,而且从养殖的角度来讲,也不能无度放殖,佛则于鱼类个体成长、于垂钓都是不利的。

水质对鱼类影响较大。首先是水体污浊,包括鱼类在内的水中生物,长期排泄的粪便沉淀于水底,因长期缺乏薪水注入,无法带走和淡化,而形成积淀,造成污染;其次是溶氧减少,由于水生物长期消耗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都会使水体中的溶氧量减少,从而使鱼类处于精神不佳、机能下降的状态。在接近城区下游的水库中,这一时期更易形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对鱼的活动和垂钓产生不利影响。

水位下降惊扰鱼类活动

水是鱼的生存载体,鱼会本能感知生活环境的变化,并且会产生积极的防御行为,以适应水体变化带来的影响。我们都清楚,雨季库水上涨时,鱼最为活跃,出钓多有好收获;反之水位下降后,鱼藏于深水、远水,出钓效果不佳。

每年5~6月中旬,正遇栽种用水或发电用水量大,水位大降时期,水情制约了鱼的活动,使钓鱼人普遍觉得鱼难钓。

水位下降后,鱼难钓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原来进岸处在丰水期形成的钓点和窝子,因退水而裸露,比如说,大片长期淹没于水下的台状田地,因地势带来的天然饵料的优良,极易聚鱼,一旦水落,鱼便做“鸟兽散”;一些水草丰盛的浅滩......有人说,水位下降,水面缩小,鱼更集中了,应该好钓鱼,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实践证明,不仅不好钓,就是用网捕获也难有收获,原因是鱼龟缩于水底,很少活动,自然难以钓获。



夏季水情对垂钓的影响 第2张
夏季水情对垂钓的两大不利因素

2:夏季水情对垂钓的三大有利因素

水涨使“死水”变“活水”

一般人工湖库,每年6月下旬至7月间,正直雨季。一般几百至上千万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下一个小时的中到大雨,水位便可提升数厘米至十几厘米,鱼对水的变化十分敏感,特别是水位上升,会刺激他们的活动本能,因而我们常看到大雨中好渔者在河溪水沟的上游或汊口中抓上水鱼或支撑抬鱼的情景。笔者所在的听湖水库就有农民抬出一二十斤的大草鱼的情况。薪水注入使水位变得新鲜起来,溶氧量大增,鱼变的异常活跃,也使垂钓变得容易多了。

水涨丰富了饵源

水库中的鱼靠天然饵料维持生命和成长,一方面,就水库而言,许多天然饵料,如水生昆虫和微生物的繁殖、生长受气候的制约,而夏季的高温和雨季正适应了植物和生物的繁育,使鱼有了丰富的食物。另一方面,由于雨季形成的大量流水,冲涮着陆地的表层,把长期积存的陆地昆虫和植物碎屑一并带入水库,有的随急促水流迅速扩散到深水区,大部分则很快沉落于上游进岸水域和大片浅水区。还有的过去裸露的成片浅滩和耕地农田,被水淹后,既会浮出大量昆虫,极快的吸引大批鱼类游窜于此,每遇到这样的条件,用海竿远投,鱼咬钩的情形最为扎眼,而用手竿近钓,几十厘米深处也会有大量鱼快速咬钩

宽广的水域为鱼营造更大的生活空间

许多鱼有全洄游和半洄游的习性,就水库中的鱼而言,雨季的到来,随着水的流入,大批鱼类,如鲤、鲫、鲢和草鱼上溯,长期生活于裤脚的鱼,也会上溯到库头。视水库大小,有的上溯里程可达数十公里。鱼上溯并不是单纯的活动,它们边游边寻觅食,由于水面的扩大,为它们的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亦为垂钓带来了机会。因而这段时间相对短的日子里,我们在中上游一带相对浅水垂钓,要比下游的深水垂钓来鱼快,也有更佳的效果,特别草鱼和鲫鱼上钩的机会更多。

夏季水情对垂钓的影响 第3张
夏季水情对垂钓的三大有利因素


夏季是万物生命旺盛的季节。对于钓鱼人而言,面对自然水域的复杂水情,常常使垂钓的效果出现较大反差。此季节水情的优劣是客观存在的,钓鱼人需乘势而钓,化劣为优